行 74: 行 74:
 
區塊 |
 
區塊 |
 
標題欄=
 
標題欄=
==外觀==
+
==外觀與結構==
 
----
 
----
 
|
 
|
行 81: 行 81:
  
 
在一般光學顯微鏡底下觀察到的血小板,因為受到刺激而活化,加上因為光線波長的緣故,通常呈現為略為扁平的圓型顆粒形狀,實際上血小板的形狀是不規則。
 
在一般光學顯微鏡底下觀察到的血小板,因為受到刺激而活化,加上因為光線波長的緣故,通常呈現為略為扁平的圓型顆粒形狀,實際上血小板的形狀是不規則。
 +
 +
細胞質的周邊部分有十幾層與細胞膜平行的環狀排列的微管。靠近細胞膜處還有微絲和肌球蛋白,它們負責保持和改變血小板的外形。
 +
 +
細胞質的中央部分稱顆粒區(chromomere),有血小板顆粒、小管系、線粒體、核糖體、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等。
 +
 +
血小板顆粒有兩種,一種是特殊顆粒(又名ɑ顆粒),體積較大,含有凝血因子3等;另一種是緻密顆粒,含有5-羥色胺、ADP、ATP、鈣離子、腎上腺素等。
 +
 +
小管系也有兩種,一種是開放小管,開口於細胞膜,可與血漿進行物質交換;另一種是緻密小管,分布於細胞質的周邊,不與細胞膜相通,能收集鈣離子和合成前列腺素。
 +
 +
細胞膜含有豐富的磷脂,為凝血過程提供反應界面;細胞膜上的糖蛋白能介導血小板粘附,並常常吸附大量的與凝血、纖溶系統有關的分子。
 
|
 
|
 
圖片欄=
 
圖片欄=
 
<div class=" img-caption">[[Image:PRP Normal Platelet.jpg |class=img-responsive|360px|thumb]]未被活性化的血小板的電腦模擬圖</div>
 
<div class=" img-caption">[[Image:PRP Normal Platelet.jpg |class=img-responsive|360px|thumb]]未被活性化的血小板的電腦模擬圖</div>
 
}}
 
}}
 +
 +
{{陰影向下分隔線}}
 +
 +
{{
 +
區塊 |
 +
標題欄=
 +
==生理功能==
 +
----
 +
|
 +
文字欄=
 +
血小板在被活性化之後,會產生粘附、聚集、釋放的行為,這三種行為在血小板被活性化之後幾乎同時發生。
 +
 +
===粘附===
 +
粘附(adhesion)指的是血小板與非血小板表面的粘著,血小板粘附於受損的血管,並且細胞骨架重組,引起血小板變形並增加粘性。
 +
 +
===聚集===
 +
聚集(aggregation)指的是血小板彼此的粘著,通常分兩個時相。第一聚集相也叫可逆聚集相;第二聚集相也叫不可逆聚集相。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質叫致聚劑,也叫誘導劑。病理性致聚劑包括病毒、細菌、免疫複合物、藥物等
 +
 +
===釋放===
 +
血小板受到刺激後,將貯存在血小板顆粒等細胞器內的物質排出的現象,這些物質參予了許多的生化反應,例如凝血反應,其中也包含許多蛋白質,例如生長因子。
 +
|
 +
圖片欄=
 +
<div class=" img-caption">[[Image:PRP aggregation.jpg |class=img-responsive|360px|thumb]]左方是[[富含血小板血漿]],右方是受到ADP因子聚集的血小板</div>
 +
}}
 +
  
 
{{陰影向下分隔線}}
 
{{陰影向下分隔線}}
行 98: 行 133:
 
|
 
|
 
圖片欄=
 
圖片欄=
__TOC__
+
 
 
}}
 
}}
  

於 2013年12月27日 (五) 21:42 的修訂

血小板

漸層水平線

PRP-Platelet-Cover.jpg

血小板簡介


血液中含有豐富的細胞,包括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等。

血小板(platelet)又名血栓細胞(thrombocyte),是一種從巨核細胞上脫落的細胞質小塊,具有止血作用。血小板平均的分布在血液中,約占血液中不到1%體積,循環血液中的血小板一般處於靜止狀態,當血管破裂時會大量聚集。

當生物體受傷時,血小板大量遷徙至創傷部位,聚集黏附在受損的血管表面止血,並釋放血小板顆粒內大量生物因子及蛋白,修復受傷組織,其中釋放出的蛋白如ADP、血栓烷A2等,可進一步促進陸續進入受傷部位的血小板活化。

除了修復創傷外。血小板也參與啟動發炎反應、細胞增生、細胞遷徙、血管生成及生肌長肉等等作用。



相關性質


  • 150 ~ 400 × 103的血小板體積約為 1 立方公厘 (mm3)
  • 一個血小板的直徑大概在2~3 µm。[1]
  •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細胞的細胞質脫落而成的,每個巨核細胞可產生5000~10000個血小板。
  • 正常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濃度為100~300×109/L。
  • 通常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每天生成血小板約1000億個。
  • 未使用的血小板會被儲存於脾臟之中。
  • 血小板的生命週期通常為5-9天。
  • 老舊的血小板會被脾臟中的巨噬細胞清除,也會被肝臟中特殊的肝巨噬细胞代謝。



PRP RBC Platelet WBC.jpg
血液中的常見的細胞,左起是紅血球、血小板和白血球。


外觀與結構


未被活化的血小板的外觀顏色一般呈現淡黃色,並具有淡藍色的細胞質,外型為表面平滑有些許凸起的不規則形狀顆粒,在被活性化之後,細胞膜開始伸出許多偽足。

在一般光學顯微鏡底下觀察到的血小板,因為受到刺激而活化,加上因為光線波長的緣故,通常呈現為略為扁平的圓型顆粒形狀,實際上血小板的形狀是不規則。

細胞質的周邊部分有十幾層與細胞膜平行的環狀排列的微管。靠近細胞膜處還有微絲和肌球蛋白,它們負責保持和改變血小板的外形。

細胞質的中央部分稱顆粒區(chromomere),有血小板顆粒、小管系、線粒體、核糖體、過氧化物酶體和溶酶體等。

血小板顆粒有兩種,一種是特殊顆粒(又名ɑ顆粒),體積較大,含有凝血因子3等;另一種是緻密顆粒,含有5-羥色胺、ADP、ATP、鈣離子、腎上腺素等。

小管系也有兩種,一種是開放小管,開口於細胞膜,可與血漿進行物質交換;另一種是緻密小管,分布於細胞質的周邊,不與細胞膜相通,能收集鈣離子和合成前列腺素。

細胞膜含有豐富的磷脂,為凝血過程提供反應界面;細胞膜上的糖蛋白能介導血小板粘附,並常常吸附大量的與凝血、纖溶系統有關的分子。




PRP Normal Platelet.jpg
未被活性化的血小板的電腦模擬圖

生理功能


血小板在被活性化之後,會產生粘附、聚集、釋放的行為,這三種行為在血小板被活性化之後幾乎同時發生。

粘附

粘附(adhesion)指的是血小板與非血小板表面的粘著,血小板粘附於受損的血管,並且細胞骨架重組,引起血小板變形並增加粘性。

聚集

聚集(aggregation)指的是血小板彼此的粘著,通常分兩個時相。第一聚集相也叫可逆聚集相;第二聚集相也叫不可逆聚集相。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質叫致聚劑,也叫誘導劑。病理性致聚劑包括病毒、細菌、免疫複合物、藥物等

釋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後,將貯存在血小板顆粒等細胞器內的物質排出的現象,這些物質參予了許多的生化反應,例如凝血反應,其中也包含許多蛋白質,例如生長因子。




左方是富含血小板血漿,右方是受到ADP因子聚集的血小板


巨核細胞


發育成熟的巨核細胞細胞質中出現在細胞染色之下呈現紫紅色顆粒和血小板。當血小板發育成熟後,它們一個個從細胞質脫離巨核細胞。最後,當血小板全部脫離後,巨核細胞只剩下一個細胞核,巨核細胞停止製造血小板。





引用來源

  1. Campbell, Neil A. (2008). Biology (8th ed.).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p. 912. ISBN 978-0-321-53616-7.
    "Platelets are pinched-off cytoplasmic fragments of specialized bone marrow cells.
    They are about 2–3µm in diameter and have no nuclei. Platelets serve both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functions in blood clotting."
取自 "https://www.camaybeauty.com/index.php?title=血小板介紹&oldid=640"